一梦到徽州
探索诗情画意徽文化
242025-03

唐模景区春季研学活动邀您来体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这草长莺飞的美好时节,唐模景区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学子,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季研学之旅,于青砖灰瓦间、古街古巷中探寻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婉转黄梅,唱响古韵新声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黄梅戏的悠扬旋律在唐模的春日里缓缓飘荡。
专业老师从黄梅戏的经典唱段入手,一招一式,一腔一调,耐心指导。同学们有模有样地学起了身段,亮嗓开唱。让大家深刻领略到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独特韵味,在传承与创新中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为提高新学期本校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学校决定开展全校教研活动,为全校老师提供交流平台,促进教学。
碑刻拓印,复刻历史印记
在尚义堂内,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拿起沾上墨汁的墨锤,开启了与历史的对话。老师详细讲解了碑刻拓印的步骤和技巧。将沾水的宣纸覆盖在碑刻上,再用墨锤均匀敲打,最后使字迹清晰显现。透过这一张张拓片,仿佛能看到古代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身影,感受到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
庄严拜师,传承尊师重道
在唐模的礼堂里。同学们身着传统汉服,向老师行鞠躬礼、敬茶礼,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恩之情。老师则回赠同学们书籍和祝福,勉励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勤奋努力、积极进取。拜师礼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对中华传统尊师重道美德的传承,让同学们在研学之旅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除此之外唐模景区还有很多其他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
识谷拼图,探寻农耕智慧
老师介绍各类谷物的特点、生长习性和在农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随后,识谷拼图环节正式开始。大家围坐一团,仔细观察谷物的形状、颜色,再发挥想象力拼成图片。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些粮食的认识,更体会到农耕文明中先辈们的智慧与汗水,明白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
风筝彩绘,放飞春日梦想
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五彩的颜料在风筝上绘制出心中的美好世界。最后让彩绘风筝在唐模的天空中高高飞起,成为唐模春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建搭建,领悟古人智慧
在唐模,徽派建筑处处透着古朴典雅。在古建搭建环节,老师讲解徽派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我们分组合作,用模型搭建徽派建筑。领悟到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也明白了徽派建筑独特的美学价值。
营地篝火,共享温暖时光
当夜幕降临。同学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一天研学的收获与快乐。在火光的映照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彼此之间的友谊也在欢声笑语中不断升温,为春季研学之旅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在这里,同学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在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找到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期待下一次的研学之旅,继续在唐模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探索更多的精彩与可能。

春行徽州 步步生花 | 当竹刻遇见世界,中外学子齐聚徽州区开启研学之旅 |

3月19日,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徽州雕刻博物馆迎来别具意义的入境研学活动。上海李文斯顿国际学校146名外国学生走进了徽州雕刻这座非遗殿堂,以竹雕为媒通过沉浸式体验架起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的桥梁。
以刀为笔,融汇中西。午后场馆迎来了国际范的创作热潮,上海李文斯顿学校的师生们对徽州竹雕的历史脉络与工艺精髓表现出浓厚兴趣。在竹雕创作环节,学子们专注执刀、细心雕琢,体验了“赏新安山水·刻徽州人文”——迎客松笔筒DIY创意雕刻,该项目作为基地2025年的特色新课程深受师生的青睐。来自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学生与中国同窗共执刻刀,他们在创作设计中巧妙地将自己本国的文化元素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相融合,通过非遗竹雕这一载体,以多元创作呈现文化对话,深入感知徽州的人文底蕴,现场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生动课堂。

研学过程中,学子们展现出卓越的文化素养,不仅在雕刻技法上精益求精,更深入体悟“刻竹亦刻心”的匠心精神。总结分享环节,多名学生提及“匠心精神需专注与坚持”,并表达了对传统技艺的敬重,彰显新时代青少年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大师亲授,薪火相传。两场活动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洪建华与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红云全程亲授技艺,从握刀技法到纹样设计倾囊相授,其严谨的治艺态度令师生们深受感染。学生们表示,能与国家级大师面对面学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深刻体会到“每一刀都是对工匠精神的致敬”。

本次研学活动圆满落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学子们手中焕发新生,以创新形式推动徽州竹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